李恩贞*
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药学系
收到:2023年3月01日稿件编号:JHCP-23 - 87905;编辑分配:2023年3月3日,预qc编号Jhcp-23 - 87905 (pq);综述:2023年3月17日,QC号JHCP-23 - 87905;修改后:2023年3月24日,稿件编号:Jhcp-23 - 87905 (r);发表:2023年3月31日,DOI: 10.4172/2347-226X.09.1.002。
引用:李EJ。再灌注损伤:对机制和未来治疗方向的批判性观察。rj Hosp临床制药公司2023;09:002。
版权:©2023李艳杰。这是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,根据创作共用署名许可的条款发布,允许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制地使用、分发和复制,前提是要注明原作者和来源。
更多相关文章请访问研究与评论:医院与临床雷竞技苹果下载药学杂志
再灌注损伤,有时也称为缺血-再灌注损伤(IRI)或再氧损伤,是在缺血或缺氧一段时间后,血液供应恢复到组织时引起的组织损伤。
缺血组织的再灌注经常导致微血管损伤,特别是由于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渗透性增强,促进了液体在组织中的扩散和过滤。再灌注后,被激活的内皮细胞产生不平衡的活性氧和一氧化氮,导致炎症反应。再灌注损伤部分由炎症反应引起。对组织损伤的反应是,由新鲜返回的血液带来的白细胞释放各种炎症物质,如白介素和自由基。
重新建立的血液流动通过在细胞内重新引入氧气而对细胞蛋白质、DNA和质膜造成损害。由于细胞膜的损伤,更多的自由基会被释放出来。这些活性自由基也可能通过氧化还原信号间接激活细胞凋亡。白细胞粘附在微小毛细血管的内皮上并阻塞毛细血管,可能导致额外的缺血。
脑卒中后低氧性脑损伤的生物化学主要涉及再灌注损伤。心脏骤停恢复后的脑衰竭也存在类似的衰竭机制;对这些机制的调节的研究仍在继续。压疮和糖尿病足溃疡是慢性伤口的例子,由于反复发作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发展和不能愈合。持续的压力限制血液流动,造成缺血,再灌注引起炎症。重复这一过程最终会造成足够的组织损伤,导致伤口。
缺氧和随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中断是缺血-再灌注损伤急性期的主要原因。缺血时损伤加剧,整体能量亏缺引起组织损伤后,发生再灌注(氧水平升高)。线粒体复合体I被认为是对组织缺血/再灌注最敏感的酶,但损伤机制因组织而异。例如,复合物I氧化还原依赖失活介导脑缺血/再灌注损伤。
研究发现,低氧水平会导致线粒体复合体I变得不活跃,并失去其天然辅助因子,黄素单核苷酸。当氧气存在时,酶催化泛醌氧化NADH的生理过程,在此过程中向呼吸链传递电子。琥珀酸水平急剧上升,缺血的结果。当琥珀酸存在时,线粒体催化反向电子转移,引导琥珀酸的一部分电子上游到复合体I的FMN,反向电子转移导致复合体I FMN减少,ROS产生增加,减少的辅因子消失,线粒体能量产生受损。使用FMN前体核黄素可减少FMN因复杂I和I/R损伤引起的损失。
然而,代谢和膜稳定性只是低温治疗作用的两个方面。另一个学派的思想集中在低体温阻止再灌注损伤的能力上,再灌注损伤是指当血液回流到大脑时发生的损伤。事实上,即使在血液循环恢复后,经历缺血损伤的个体仍会继续受到损害。许多人现在认为,在限制血液流向大脑后,低温症改善患者预后的原因是它降低了颅内压和自由基的产生。